私域运营的来龙去脉(番外一)

用户体验   2022-03-08

前不久读了一本书《深度工作》,很好的著作。


通篇结构简洁清晰,一共就两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几个标题,列出来基本就是它想表达的东西。


第一部分说理论,说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深度工作是少见的,深度工作是必需的。


概括起来就是说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第二部分讲实践,讲工作要深入,学会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尝试摒弃肤浅。


概括起来就是讲如何能够做到深度工作。


说这本书是想说它里面提及或围绕的一个重要话题:关于科技发展与人民工作的选择。


对于我们的私域也是如此,一方面私域运营需要有平台工具系统等科技条件支持也是因为科技发展得以有些方式方法才能成行;另一方面运营私域又是高度依赖于人不仅因为工具的使用和分析在于人,也是因为服务对象是个性化的人并因此需要进行个性化非工具的来自于人的精细化运营动作。


记得很多年前,大概比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还要早很多年,就有互联网行业专家不无担忧起(在科技趋势和发展水平下)从业者的未来(出路)。


然后在一顿似乎考虑周全的思考分析操作后煞有介事得出一些“咱们就这么定了”的观点,比如越是艺术类的工匠式的活,越不用担心被机器取代,越老越吃香的如医生教师等职业,不必担心被机器替代。


意味着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科技的高速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可以和我们自己我们与这个变化的世界达成妥协:各自安好,岁月静好。


这些观点和论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工作的大众对于科技发展可能引发威胁造成的焦虑,但也都表现出了其被动应对对位抵抗的局限性。


另一本近年的畅销书《混乱》揭示出大量因“不够混乱”而过于追求精密严密科技的金属与数字感(大致如此)造成的毁灭式情况比如坠机。


结合这些并如果按照前述思路,可能更加容易走向极端——因害怕不受控制但可能导致极端后果的科技而走向另一个可能可以被定义为排斥的极端。


真正静下心来(达到深度工作的心态),我们应该主动但积极,开阔和动态地想一想:到底科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什么?


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二者皆有还是可选取一,无法兼容舍才能得还是本就可以如愿以偿相得益彰?


我们先说一个例子——公交车及其服务。


如果搭上新能源人工智能概念,我们就假定有这么一辆以前是传统的中间加装了天然气后来改造为纯电动的那么个科技含量持续提升的公交车。


这个公交车在不远的从前,比如一二十年前,是这样提供服务的:首先有一名司机,车上有前中后门有两个售票员,司机负责认真进行包括换挡踩离合但路况因总体车数不多还好的专心全人工驾驶,售票员负责检查好每个门上下乘客确保都买好对应路段的车票并顺利找零,顺带维护一下占座让座秩序。


现在是一个司机兼售票员1兼售票员2,乘客前门上车绝大多数刷卡或二维码,后门下车,综合司机使用自动化驾驶装置偶尔自动巡航或半自动驾驶模式可以略微歇息但也要密切注意容易程度已经大不如前的拥挤路面环境。


在可能也不久的未来比如五到十年后,会不会进一步精简掉这个司机呢?


可能不会,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的状态,由于科技发展,对于驾驶专业难度的要求已经比较低适合其实原本技能只能做售票员的工作人员执行而人力报酬也因为总收入即使没有特别增长也因人数显著减少(由3到1)可以有机会收获更多的收益。


这个状态于有一定技能的人来讲是可以做到超越报酬预期的,工作强度比较人性化,对风险的控制也刚好满足必要的人工介入尺度。


如果车辆、线路数量因为出行频率或长度增加可以增加提供出相对于“从前”3倍的数量,总的就业人数也不存在下降的问题。


我们再说一个例子。


环卫工。环卫工人很容易被想到属于在多年前论断中被替代的那个“工种”。因为你能想象对于一些环境卫生的处理,完全可以类比于大


但是我们如果把环卫工作本身作为环境中可以动态体现的一部分,把可以展现的人文气氛作为服务内容的一部分,依然可以体现和确认人所参与时的必要价值,包括风险防范与应急响应。进行原有性质不变工作的人在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效率加持下,可以建立一个发生变化的差异化的层次标准。


不是替代,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结合在一起并因此得以可能回报更高,更持久。


我们还可以说一个例子。


大家耳熟能详的,今天可能还接触过的:外卖。前两天一篇文章,标题说北大某学者预测10年后外卖行业将消失。乍一想还以为要探讨因为生活习惯或灵活用工发生重大变革,点进去文章发现想讲的就是因为无人机的普及发达,不需要人去送外卖了。


这个方向大致应该是可行可信的,细节有待商榷,其他生活习惯健康诉求暂忽略探讨,我们说能够用自动化智能化替代把人作为工具进行的各项活动的,都是值得鼓励也应该如此发展的。


回来说一个文化作品。


年初,一月份,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发布了一首如果不说给你只听声音看MV画面你可能猜不出来的人工智能作曲的《入微》。


比起什么人工智能新闻,写作,初音未来这种虚拟音乐人,我们认为《入微》是一部佳作,如前所说,模糊了判断,青出于了蓝。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有的可遇不可求,有的一时但不常有。


熟悉的一句话: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除了啥凯撒面包/三明治/色拉可以继续,归人民。


对于私域运营,我们想,很多情况可能也是如此。


未完待续。



作者: 尓赋

维好维可-用户体验体验创新设计
合作咨询
+86-21-51115850
© 2010-2024  维好维可 | 用户体验创新设计公司
沪ICP备19006116号-1

联系我们,开启一场关于您项目的讨论会吧。

联系电话:
+86-21-51115850
商务邮箱:
hi@wellworks.cn
复制
公司地址:
上海市松江区茸阳路69号(百原PARK)贰号楼2楼

©2010-2024 维好维可 | 用户体验创新设计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9006116号-1

需求留言 + 获取方案

提交信息后,我们的专属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

怎么称呼?
您的手机?
您的邮箱?
您的需求?
维好维可-微信二维码